购物车(0) |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高血压研究 » 正文

除了控制血压外,还有这些事情需要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2-30  来源:中国医疗机构网   浏览次数:0
核心提示:此前,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牟建军教授在“医生站”APP为我们带来了《高血压患者亚临床靶器官损伤检测》的讲座,让我们一起学习下相关知识吧!

太长不看版:


1、高血压是导致人类心脑血管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大量研究证明降压治疗的获益主要来自血压降低本身;

2、亚临床靶器官损伤是影响高血压患者临床预后的标志或独立因素;

3、现阶段已证明干预LVH可成为高血压新的干预靶点,微量白蛋白尿也可以成为高血压治疗除血压本身以外的治疗靶点,其他因素暂时证据不足;

4、探寻血压以外新的干预靶点是努力的方向。

在高血压控制的同时,积极地降低亚临床靶器官的损伤,能否减少或者中止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看完本文你就明白了!


一、高血压降压治疗获益主要来自血压降低本身


大量研究表明,不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都随着血压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与此同时,降压治疗能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而且随着血压下降幅度的增加,心血管疾病事件的发生率降低越明显。降压治疗是减少心血管事件的硬道理,长期血压控制达标,是改善心血管预后的核心环节。


因此,世界各国都制定了十分详尽的高血压降压目标值。中国在2010年也制定了相应指南,指南强调,对于一般高血压患者,血压降压目标值是<140/90 mmHg,而对于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一般建议降压目标值<130/80 mmHg,具体见下表:


2010版中国降压指南


二、高血压病程进展特点


高血压的发病过程大致是从早期的单纯高血压,逐步发展成亚临床靶器官损伤阶段,最终导致临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因此,高血压患者早期降压达标,是影响整个发病过程的关键所在。



国内外的研究都发现,高血压患者即使血压控制达标,但心脑血管风险发生率仍然较高。中国的CHEFS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治疗达标和不达标之间,在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显著差异,即便长期血压控制达标的高血压患者和正常血压患者,二者之间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仍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控制血压是否是高血压治疗的唯一目标?这是目前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其实,2010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就指出,高血压是心血管综合征,我们平常所说的高血压,仅仅是袖带所测出的一个血压水平,而真正的高血压通常伴有心脑肾等多脏器的血管靶器官的损害。因此,高血压的预后不仅决定于血压水平,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需要进行综合干预。此外,高血压不仅仅是对小血管的损害,它还能直接影响到大动脉,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左心室肥厚等靶器官损害,最终造成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因此,作为高血压患者来说,血压水平仅仅是浮于表面的冰山一角,血管相关靶器官的病变是高血压疾病的本质。



2013版欧洲高血压指南指出,高血压的治疗不仅需要降压达标,还需要干预心血管风险的其他重要组成部分。高血压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最大程度地降低远期心血管疾病总风险,这不仅需要降压治疗,还需要干预所有可逆的危险因素。而亚临床靶器官损害可作为心血管风险的评估指标。


三、亚临床靶器官损伤检测的临床意义


高血压作为一种危险因素,会引起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那么血压异常和心血管事件之间,总伴随有血管损伤和心肌受损的中间过程。近年来,国际上对心血管病防治的思路也从以前的危险因素控制,升华为强调血管的管理,重视血管重塑以及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干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1、亚临床干预有何意义?


在高血压控制的同时,积极地降低亚临床靶器官的损伤,能否减少或者中止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2、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评估指标

 


①颈动脉IMT


颈动脉IMT是心脑血管危险的重要指标,研究显示,脑卒中的发生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密切相关,随着IMT的增加,高血压患者发生临床脑卒中的风险呈逐渐增加趋势。2013年欧洲高血压管理指南和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都强调IMT和斑块是独立于血压的心血管事件预测因素。



②脉搏波速度PWV


脉搏波速度PWV可以反应血管内皮及动脉僵硬度的变化,反应的是测量两点间动脉节段的弹性。动脉弹性越低,PWV越高。其中,颈-股动脉PWV是测量大动脉硬化的“金标准”,PWV>10 m/s的所有高血压患者,都应进行降压治疗,目标值是140/90 mmHg。2013年欧洲高血压管理指南和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都强调PWV是独立于血压的心血管事件预测因素。


公式:PWV=L/t

(两个压力记录部位之间脉搏波传导距离/传导时间)


③脉压


脉压可以反应动脉硬化程度,与心脑肾事件发生呈密切相关,是比较简便易测的临床血压检测方法。老年人的脉压(SBP和DBP的差值)已被报道可能有额外的心血管事件预测价值。脉压≥60 mmHg是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之一,老年人脉压与总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呈显著正相关。2013年欧洲高血压管理指南和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都强调脉压是老年患者心血管事件预测因素。


④左心室肥厚(LVM)


左心室肥厚程度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呈正相关,无性别差异。



研究发现,单纯高血压患者与高血压合并LVM患者相比,脑卒中、心衰、冠心病的发生率明显比较低,有显著差异。



⑤微量白蛋白尿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可以预示卒中和冠心病事件发生率,二者之间呈正相关。



综上,我们可以知道,颈动脉IMT、脉搏波速度PWV、脉压、左心室肥厚(LVM)、微量白蛋白尿都是影响高血压患者临床预后的标志或独立因素。临床中发现,不同药物干预似乎对这些靶器官损害的逆转、保护作用不同,是不是提示我们可以将这些独立的因素作为血压以外的干预靶点?是否可以独立于血压,为临床心血管事件带来获益?


以下是临床证据:


1、在ontarget和transcedt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干预期间,微量白蛋白尿减少的患者,无论是死亡率、心血管终点、肾脏终点,都是明显降低的;



2、在LIFE研究中发现,对于左心室肥厚的患者,如果增加了干预左心室肥厚的治疗,其心血管终点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干预组,这种作用是独立于血压之外的;


3、其他诸如针对IMT、PWV、ABI等干预降低心血管终点及死亡的总体风险的获益缺乏证据,所以这些因素还不能作为高血压患者血压以外的干预靶点。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支付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投诉电话:

Copyright 2014-2015 中国医疗机构网(www.zgyljgw.net)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