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0) |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高血压研究 » 正文

高血压研究竟然不知道“脉胀”理论?快来补一补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5-19  来源:中国医疗机构网   浏览次数:762
核心提示:高血压研究竟然不知道“脉胀”理论?快来补一补吧!

高血压研究竟然不知道“脉胀”理论?快来补一补吧!

高血压的中医新概念:脉胀

首届国医大师

陕西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终身教授

国医大师推荐语

王清海教授从事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工作30余年,在大量临床实践基础上,对高血压的中医理论进行认真思考,深入分析,在《黄帝内经》的经典理论中汲取营养,发现《灵枢·胀论》中“脉胀”的概念、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与高血压的发病规律比较吻合,首次创新性地提出了用“脉胀理论”解释高血压血管疾病的理论研究思路,并提出高血压发病属于中医的血脉病变,早期病位在血、在脉,病机是营卫气血运行异常,晚期可合并脑胀、心胀、肾胀等并发症,提出了用“血脉辨证”方法治疗高血压病,在辨证分型中又提出了“证素辨证”的新概念,巧妙地解决了各地专家对高血压辨证不统一的问题,这些新思路和新方法对于推动高血压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著名专家推荐语

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高血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陶军教授:

“脉胀理论是最好的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的结合点”。

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赵连友教授中山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吴伟康教授:

“脉胀理论是对高血压的传统中医理论具有颠覆性的新理论”。

思考
高血压在中医到底是什么病?怎样从中医理论方面合理解释高血压的病因病机?用什么样的中医理论指导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我们在《黄帝内经》中寻找到了解决之道。
《黄帝内经》关于脉胀的定义

黄帝曰:脉之应于寸口,如何而胀?岐伯曰: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

解  读:这段记载给脉胀下了一个定义,即凡是脉搏表现为大脉、坚脉、涩脉者可以诊断为“脉胀”。

《黄帝内经》关于脉胀的病位

黄帝曰:夫气之令人胀也,在于血脉之中耶,脏腑之内乎?岐伯曰:三者皆存焉,然非胀之舍也。黄帝曰:愿闻胀之舍。岐伯曰: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郭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

解  读:本段话指出了脉胀的病位主要有三,一是在血脉,二是在脏,三是在腑。但三者都不是“胀”的部位,都在脏腑之外,但会影响脏腑甚至皮肤。也可以理解为主要病位在血脉,独立于脏腑之外,又可影响到脏腑。

《黄帝内经》关于脉胀的临床表现

黄帝曰:愿闻胀形。岐伯曰: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脾胀者,善哕,四肢烦悗,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

解  读:这里说明了除了脉胀表现为脉大、脉坚、脉涩之外,如果影响到了脏腑,则表现各有不同。分别描述了心胀、肝胀、脾胀、肾胀等脏腑并发症的基本表现,大体相当高血压引起冠心病、心衰等疾病时的并发症表现。若“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生气通天论》),临床出现脑出血、脑梗死等疾病。

《黄帝内经》还对脉胀的病因、病机、治则作了介绍,此处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那么,脉胀对于当前的高血压防治
意义和价值何在?
1.为中医药防治高血压提供适用的理论指导

脉胀理论则是赋予了高血压新的中医理论内涵,使中医理论更加符合高血压病变实质以及发生发展变化规律,更加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也为高血压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2.有利于探讨高血压的中西医理论结合点

脉胀理论一改多年来用现代医学理论解释中医概念的传统习惯,而是针对高血压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应用中医血脉理论解释其病因病机,使中西医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在高血压这一特定疾病中趋于高度一致。因此,脉胀理论有可能是高血压中西医结合防治的真正结合点。

3.有利于拓展高血压中医药治疗的目标和范围

由于脉胀理论是从血、脉立论认识高血压,故脉胀理论指导下的高血压的中医药治疗将有利于拓展治疗范围。例如通过改善营卫气血在脉道内的运行,使其恢复正常状态,可以使血压恢复正常,而且稳定,减少波动,促使症状改善;通过疏通气血,化痰活血,可以改善甚至消除动脉硬化及斑块形成,减少由此引起的血管管腔狭窄;改善血液供应,预防或者减少心脑等并发症的发生等

4.有利于制订更加有效的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由于脉胀理论与高血压的病理生理基本一致,所以,可以根据脉胀之病位病性,制订更加合理的高血压中医诊断标准、辨证分型、中药及中成药应用参考,更加有利于诊疗方案的临床应用总结、完善、推广。

5.有利于制订合理的中医药疗效评价体系

制订合理的评价指标来评价高血压的中医药疗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临床大问题。若依据脉胀理论,可以重新讨论高血压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还原和发挥中医药应有的临床价值

6.有利于明确高血压的中医药研究方向

既往的高血压中医药研究,其选择病例的标准被框定在“眩晕”范畴之内,所以,眩晕症状是中医药研究的必备条件。结果导致了中医药研究的方向,首先是改善症状,其次才是对血压的影响。依据脉胀理论开展科学研究,则把研究方向定位在血和脉,既可研究中医药能否改善症状,也可研究其能否降低血压,甚至把研究方向拓展到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改善血管僵硬度、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等方面,对于探讨高血压的中医药治疗价值提供了正确的研究方向和广阔的研究空间


7.有利于提炼有效的高血压治疗中药新药

既往治疗高血压的中药新药研究开发一直是个难题,由于中药降血压作用的不确定性和作用机制的不明确,疗效评价指标不正确,中药新药的开发完全按照西药的标准来评价,导致中药新药开发问题多、难题多,很难通过专家审评。依据理论,可明确中医药治疗的疗效评价标准,有利于中药新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

8.有利于开展高血压的预防

中医向来重视治未病,高血压是慢性病,更是防重于治。依据脉胀理论,可从影响营卫气血的常见因素来制定干预措施,如饮食不节、起居无常、劳欲过度等不良生活方式,更加有利于高血压的防治。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支付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投诉电话:

Copyright 2014-2015 中国医疗机构网(www.zgyljgw.net)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